上週六參加了北投老街與那卡西文化之旅
活動從下午兩天開始,還好荔枝有提醒我,不然一直以為是下午三點開始
但內心中還是一直覺得她騙我,故意讓我早點到
(謎之聲:誰叫你是遲到大王)
事實並非如此,我錯怪她了,她的心機還沒出生
北投老街,顛覆了我對於老街的概念
那些號稱老街的那些地方,現在都已經變成觀光的景點
整條''老街''充斥著小吃、紀念品....老街都不老街
改成美食街、紀念品街道還挺恰當的
所以還沒去的時候,一直以為又是邊逛邊買邊吃,促進地方觀光的行程
(當初知道這個消息時,有種荔枝你真懂我的fu~)
但事實就是不是這樣,問我為什麼叫老街,嗯.....恍神中聽到的解說
猶存的記憶好像是因為北投這個地方開發的早,所以才叫做老街(?)
我們的第一站,來到了巷弄中的三級古蹟-周氏節孝坊
第一次近距離見到所謂的''貞節牌坊''
關於這個牌坊的故事,用孤狗大神查了一下:
話說前北投國小陳全成校長曾祖父陳玉麟之妻周絹娘,年輕時就喪夫守節
(27歲就死丈夫,那她幾歲結婚阿→畫錯重點)
後來他的事蹟被經內閣中書陳維英奏聞,旨諭立坊表揚
(那是因為有管道,才會這麼快有一個牌坊...果然古代或現代,人脈是最重要的)
當時官員經過這個牌坊,必須「文官下轎、武官下馬」,徒步徐行,以表尊敬。
因為看到牌坊就像是看到聖旨一樣
牌坊前面的小石柱,普通人以為這是休息用的椅子,其實是綁馬用的(?)
這邊看完,後方有戶人家二樓的陽台,用了好幾支花瓶做成柱子
原來是以前北投這裡很興盛陶瓷,後來是因為大雨把陶瓷工廠給沖走,因此師父們紛紛搬到其他地方
現在的鶯歌大部分都是從北投去的
像是陽台花瓶的狀況,就是家裡的花瓶壞了,賣也賣不了多少錢,乾脆拿來做柱子,這樣挺隨便的
(以前的人好節省,我小時候看到這種,我都以為那是放骨灰的)
接下來,繼續前往學仔內。
北投這一帶,陳是大姓,所以來這裡的時候,不要隨便惹到陳家人,罩子放亮點XD
這個學仔內是清代開始的私塾,教導幼童識字讀書而得名。
日據時代,也是八芝蘭公學校北投分教場,是當時北投的教育中心。
到了現代,由於這個古蹟所有權人太多了,所以沒有辦法維護。
主廳堂放著祖先牌位,原本有剪黏*的屋頂也因年代久遠,屋頂漏水而戴了頂現代化的鐵皮帽子
(*在大廟的屋脊上,常佈滿著五彩繽紛的人物座騎、花鳥蟲魚以及山巒樹林,這些裝飾品稱之為「剪黏」)
學仔內房屋形制是屬於多護龍合院,現在只剩下一條,但仍看的出有兩對護龍
(聽說是一層比一層低,備份越高住得越近主廳堂)
陳家是北投的大姓,陳家祠堂也不能不去看,據說是目前擁有最完整的祠堂
每逢節慶,部分陳家人會聚集在這裡聯絡感情 (裡面挺大的,很適合烤肉)
這裡是當時煤炭轉運站,供溫泉區使用。
以前這附近的建築都是長這個樣子的,目前剩下沒幾棟還保留著原貌
這建築物樓下其實是康是美...
幸福牌自行車行,猶如現今的捷安特專賣店
據說當年腳踏車一台要三百多元,是公務員兩個月的薪水,是很昂貴的交通工具,一般人買不起。
現在一台腳踏車很便宜,稍有損壞和破舊,大家就買一台新的,很少有人會送修,生意也大不如前
不過假如有人需要維修腳踏車,老闆還是會很樂意幫忙修理的!!!
光看店面就覺得很懷舊,其實其他老街內也有類似這樣的門窗
聽說以前旁邊都是商店,什麼都有賣,賣什麼都不奇怪,像是現在的大賣場的貨物充足
仔細看,木製窗戶是一片片的木板裝上去,如果要開始營業,就把木板卸下來,就是一個賣東西的窗口了,很妙!!
(但這樣看起來有點低~以前的人身高比較矮嘛?)
往上看,柱子充滿著白白的小東西,怎麼用不知道,但功能就像現在的電阻
(我一直覺得是燈泡座....)
前往北投教會沿途店家的走道內,有很多燕窩.....
而且我發現北投人很照顧燕子
證據在此↓
1912年興建的北投教會,是臺北附近僅存的古老教堂之一
傳教士當年一手拿聖經,一手拿拔牙鉗而傳出了好名聲,信徒多為平埔族人,目前北投教會由康知禮牧師主持
原本不記得他,但因為聽說紅毛城是當時英國人離開台灣的時候,把紅毛城送給康知禮牧師的爸爸
他爸爸後來捐給國家,所以我才會記得牧師的名字....(我果然是個適合聽故事的人)
走到這裡,老街巡禮也差不多了
炎熱的氣候讓我們又熱又渴,前進北投市場喝紅茶!!!
一進來就看這種很舊很舊的招牌,就知道可能也是從阿公那代開始....
但他只賣青草茶(我最討厭青草茶!!!)
所以我們還要繼續往前走
原本是安排我們買市場內的蔡元益紅茶喝,但荔枝上次參加過新北投的溫泉之旅時
當時的領隊是帶他去另一家當地人才會去的紅茶店,所以我們改去另一家
而不去觀光客愛去的蔡元益(這群真觀光客要當假當地人)
一直以為也是個店面,結果有點嚇到我們 因為賣紅茶的在市場裡面
招牌上寫著''加茶" 都是加紅茶
原來叫高記茶莊,門庭若市(真的在市場內)
當地人都會喝用袋子裝的,要當假當地人
記得還要注意容器這件事情,不然還是會被看出來的
後來爬文,有當地人說喝蔡元益的話,就買自製的酸梅紅茶
高記茶莊的話,綠茶比較有名
接下來我們就回去北投文化基金會的辦公室做DIY
上次在和平島做書籤,這回做巫女娃娃....
(好像只有我上次去桃園橫崗背沒有DIY)
為什麼要做巫女娃娃?因為聽說巫女住這裡,北投是平埔族''巫女''的意思
(大家以為做巫毒娃娃....差很多耶!!!不過我比較想做稻草人)
說真的,高中畢業後除了縫扣子外,就很少拿針線
何況是做一個娃娃!!!
這樣一包材料可以變成一個娃娃?看到有點擔心!!
不過經過大概1h-2h的奮鬥後,我們完成了!!!因為本人真的很不拿手,所以做的非常簡單
兩個男生做的比我們仔細且裝飾很多,汗顏!!!還好現在結婚沒有要求女紅要拿手
不然這兩個男生應該會被娶回家....
做完花眼力與美感的DIY活動後,吃了晚餐
搭公車到關渡碼頭,開始那卡西之夜
我想了一下,那卡西是從日本來的,那日文應該是從ながし(流し)流浪這個日文音譯變成的台語
查了維基百科,果然!!!
那卡西是日文「流し」的音譯,指的是一種流動式走唱的行業,而北投便是台灣那卡西的發源地
當地許多溫泉旅館都有多個那卡西樂團,整個溫泉區的那卡西樂團達上百團之多。
音樂除了當時流行的創作歌謠外,也有從日語歌曲重新填詞的作品。
樂器也由最早的三味線,轉變為西洋的手風琴、吉他等樂器,後期也使用電子琴。
那卡西藝人必須熟記上百甚至上千首的歌謠,這些歌謠包括英語、日語、國語、台語等,客人點歌之後,要在幾秒內找到該樂譜開始演唱。
1979年之後,隨著溫泉業的沒落和客人喜好轉為卡拉OK,那卡西這項工作也由北投溫泉區出走到台灣各地發展。
像江蕙跟黃乙玲以前就是屬於那卡西的一員
原本八點要到場的那卡西樂團,不知為何沒有出現,領隊說會晚一點
我們幾個人就在附近晃一晃,拍拍照
荔枝拍的夜景,果然要高級單眼才能有這種效果
我拍起來的一片黑,就算拍到鬼也不意外
我用手機的夜間模式拍碼頭,圓拱門好適合結婚典禮,但聽說走近有尿騷味.....驚驚
等了約半小時吧,預備要打道回府的時候,登登登登!!!
載滿那卡西樂器的小貨車登場
放置好樂器後,可能是團長的成員跟大家說明為什麼這麼晚來
也介紹今天的手風琴手是遠從宜蘭來的老師
最左手邊還有拉小提琴的樂手
那卡西之夜,開始
搭配著歌聲,台下隨著音樂起舞的人也變多了
想著,下次要帶我媽媽來
後記:
其實北投在我的印象中很不熟悉,頂多就是溫泉的印象而已
今天參加了這個活動,每次都讓我有種:其實這些故事、文物、記憶一直還存在我們的身邊,只是我們忘了
藉由壯遊將傳承前人留下來的故事、典故傳達給我們,讓它繼續的被流傳下去
即使多年後人事已非,但記憶不滅的一天,就還存在著
生活一成不變,就看我們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待周遭事物
這就是我每次參加壯遊行程時,每每拾獲的想法